什么不及什么的成语

1

迫不及待

成语拼音:
[pò bù jí dài]
成语解释:
迫:急迫;待:等待。急迫得不再等待。形容心情非常着急。
成语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回:“且系酒后游戏,该仙子何以迫不及待,不奏闻请旨。”
2

猝不及防

成语拼音:
[cù bù jí fáng]
成语解释:
猝:突然;出乎意料;防:防备。事情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成语出处: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既不炳烛,又不扬声,猝不及防,突然相遇,是先生犯鬼,非鬼犯先生。”
3

骤不及防

成语拼音:
[zhòu bù jí fáng]
成语解释:
谓事情来得突然,使人不及防备。
成语出处:
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第六章:“我海军亦于天明发炮,向丹水池一带清军射击,毁美孚洋油栈及火车五辆。清军骤不及防,退之二道桥。”
4

罪不及孥

成语拼音:
[zuì bù jí nú]
成语解释:
孥:妻子与儿女的统称。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
成语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虽然罪不及孥,只是我死之后,无路可投。”
5

朝不及夕

成语拼音:
[zhāo bù jí xī]
成语解释:
形容情况危急。
成语出处:
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六年》:“敝邑之急,朝不及夕。”
6

言不及私

成语拼音:
[yán bù jí sī]
成语解释:
言谈之中不涉及个人私事。比喻为官忠心,一心为国
成语出处:
唐·房玄龄《晋书·王湛传》:“临终,与谢安、桓冲书,言不及私,惟忧国家之事,朝野甚痛惜之。”
7

言不及行

成语拼音:
[yán bù jí xíng]
成语解释:
谓言行不一。
成语出处:
明·薛瑄《薛子道论》:“言不及行,可耻之甚,非特发于口谓之言,凡著于文词者皆是也。”
8

言不及义

成语拼音:
[yán bù jí yì]
成语解释:
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这里指正经的事情。说话不涉及正题与中心。
成语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9

行不及言

成语拼音:
[xíng bù jí yán]
成语解释:
为人处事不守信用
成语出处: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21回:“诸兄与弟,当以行不及言为耻。”
10

驷不及舌

成语拼音:
[sì bù jí shé]
成语解释:
一句话说出口,驷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成语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11

急不及待

成语拼音:
[jí bù jí dài]
成语解释:
见“急不可待”。
成语出处: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44回:“但他顽心太重,同时就急不及待把那盒子开了开来。”
12

鸡不及凤

成语拼音:
[jī bù jí fèng]
成语解释:
鸡赶不上凤凰。比喻儿子不如父亲。
成语出处:
《南齐书·王慈传》:“谢超宗尝谓慈曰:‘卿书何当及虔公?’慈曰:‘我之不得仰及,犹鸡之不及凤也。’”
13

防不及防

成语拼音:
[fáng bù jí fáng]
成语解释:
防:防备。指想到防备却已来不及防备。
成语出处: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67回:“可见小人之伺君子,每于所忽,有防不及防者也。”
14

罚不及嗣

成语拼音:
[fá bù jí sì]
成语解释:
嗣:后嗣,子孙。惩罚有罪的人不能株连他的子孙
成语出处:
《新五代史·唐臣传·任圜》:“以子先人,固难容贷,然罚不及嗣,子可以轻。”
15

罚不及众

成语拼音:
[fá bù jí zhòng]
成语解释:
罚:惩罚;及:到达;众:大众。指处罚只对小部分人,不会处罚大众
成语出处:
16

鞭不及腹

成语拼音:
[biān bù jí fù]
成语解释:
及:到。指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力量达不到
成语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 高水、什么不及什么、什么不及什么的成语、$leixing的成语、高**水的成语、高()()水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