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于字的成语 (73个)
-
1
毕其功于一役
- 成语拼音:
- [bì qí gōng yú yī yì]
- 成语解释:
- 把应该分成几步做的事一次做完。
- 成语出处:
- 孙中山《发刊词》:“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
2
于心何忍
- 成语拼音:
- [yú xīn hé rěn]
- 成语解释:
- 怎能忍心。即内心不忍。
- 成语出处:
- 明·王世桢《鸣凤记》第十六出:“若如此,杨公命尽此刻矣!我和你不惟不能救,且监斩他,于心何忍。”
-
3
老于世故
- 成语拼音:
- [lǎo yú shì gù]
- 成语解释:
- 老于:老练;有经验;世故:处世的经验。老练而又富于处世经验。
- 成语出处:
- 唐 韩愈《石鼓歌》:“中朝大官老于事。”
-
4
之子于归
- 成语拼音:
- [zhī zǐ yú guī]
- 成语解释:
- 之子:这个女子;于归:到丈夫家中去。指女子出嫁
- 成语出处:
-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5
著于竹帛
- 成语拼音:
- [zhù yú zhú bó]
- 成语解释:
- 着:写作。竹帛:竹简和绢。在竹简和绢上写作。指把事物或人的功绩等写入书中。
- 成语出处:
- 汉 东方朔《答客难》:“今子大夫修先生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
-
6
重于泰山
- 成语拼音:
- [zhòng yú tài shān]
- 成语解释:
- 像泰山一样重。比喻意义很大或分量很重。泰山:我国名山;五岳之首。
- 成语出处:
-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7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 成语拼音:
- [zhòng yú tài shān,qīng yú hóng máo]
- 成语解释:
- 泰山:山名,在山东省,主峰海拔1524米;鸿毛:大雁的毛。形容意义重大或比大雁的毛还轻,指双重价值
- 成语出处:
- 高晓声《刘宇写书》:“是的,刘宇要死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刘宇如果死了,究竟算泰山还是算鸿毛,只有天晓得。”
-
8
坐于涂炭
- 成语拼音:
- [zuò yú tú tàn]
- 成语解释:
- 涂炭:比喻污浊的地方。坐在泥涂、炭灰上。比喻处于不干净的环境,自身也被玷污。
- 成语出处: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
-
9
置于死地
- 成语拼音:
- [zhì yú sǐ dì]
- 成语解释:
- 置:安放;死地:无处可走的地方。把对方置于灭亡的境地。比喻彻底击败对方
- 成语出处:
- 春秋·齐·孙武《孙子·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
-
10
转于沟壑
- 成语拼音:
- [zhuǎn yú gōu hè]
- 成语解释:
- 转:辗转;壑:山沟。辗转他乡,弃尸于山沟水渠
- 成语出处:
- 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下》:“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
-
11
至于此极
- 成语拼音:
- [zhì yú cǐ jí]
- 成语解释:
- 至:到。到了这般绝境。指痛苦到了极点
- 成语出处:
-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下》:“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
12
自投于地
- 成语拼音:
- [zì tóu yú dì]
- 成语解释:
- 投:抛掷。自己一下子仆伏在地上
- 成语出处: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寔传》:“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顺归罪。”
-
13
争名于朝,争利于市
- 成语拼音:
- [zhēng míng yú cháo,zhēng lì yú shì]
- 成语解释:
- 朝:朝廷。市:市场。在朝廷上争夺名位,在集市上计较赢利得失。即争名夺利。
- 成语出处:
- 《战国策 秦策一》:“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
14
专美于前
- 成语拼音:
- [zhuān měi yú qián]
- 成语解释:
- 专美:独享美名。指先于别人独享美名
- 成语出处:
- 宋·陈亮《复杜伯高》:“左右笔力如川之方至,无使楚汉专美于前,乃副下交之望。”
-
15
芝兰生于深林
- 成语拼音:
- [zhī lán shēng yú shēn lín]
- 成语解释:
- 香草长在深山里依然芬芳。比喻品德高尚的人不因身处逆境而败坏名节
- 成语出处:
- 《孔子家语·在厄》:“芝兰生于深林里,不以无人而不秀;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败节。”
-
16
自绝于人
- 成语拼音:
- [zì jué yú rén]
- 成语解释:
- 绝:断。自己断绝了跟别人的关系。指做了对不起人的事而不愿悔改
- 成语出处:
-
17
知二五而未识于十
- 成语拼音:
- [zhī èr wǔ ér wèi shí yú shí]
- 成语解释:
- 形容只知道某一方面,而不知道综合全面地看
- 成语出处:
- 南朝·梁·刘峻《辩命论》:“同知三者,定乎造化,荣辱之境,独曰由人。是知二五而未识于十。”
-
18
枝大于本
- 成语拼音:
- [zhī dà yù běn]
- 成语解释:
- 树枝比树干大。比喻臣下势力超过皇上。
- 成语出处:
- 《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通奸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颖川,凌轹宗室,侵犯骨肉,此所谓‘枝大于本,胫大于股,不折必披。’”
-
19
自比于金
- 成语拼音:
- [zì bǐ yú jīn]
- 成语解释:
- 把自己比作尚未冶炼的黄金。比喻未成熟,急需锻炼
- 成语出处:
- 《新唐书·魏徽传》:“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而加砺焉,卿虽疾未及衰,庸得便尔。”
-
20
一至于斯
- 成语拼音:
- [yī zhì yú sī]
- 成语解释:
- 同“一至于此”。
- 成语出处:
- 南朝·梁·任昉《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表》:“家国之事,一至于斯。非臣之尤,谁任其咎!”
* 于的成语,带于字的成语,包含于字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