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决字的成语 (73个)

1

当机立决

成语拼音:
[dāng jī lì jué]
成语解释:
抓住时机,立刻判决。
成语出处:
清 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一:“国家设官分职,秩有大小,权亦有等差:斩绞者奏请定夺,军流决于臬司,徒决于府,枷仗决于县,法至良也。所患者,不能当机立决,必待报而后施行。”
2

断脰决腹

成语拼音:
[duàn dòu jué fù]
成语解释:
脰:颈;决:破。杀掉头,剖开腹。形容惨烈的死难。
成语出处:
《战国策·楚策一》:“有断脰决腹,壹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
3

东冲西决

成语拼音:
[dōng chōng xī jué]
成语解释:
形容洪水四处冲决泛滥。
成语出处:
清·江藩《汉学师承记·胡渭》:“近日治河,乃遏之使不得北,而南入于淮,以便运耳。南行非河之本性,东冲西决,率无宁岁。”
4

迟疑未决

成语拼音:
[chí yí wèi jué]
成语解释:
形容拿不定主意。
成语出处:
《新五代史 前蜀世家 王建传》:“昭度迟疑未决,建遣军士擒昭度亲吏于军门,脔而食之。
5

沉吟未决

成语拼音:
[chén yīn wèi jué]
成语解释:
沉吟:深思吟味,引伸为犹豫;决:决断。形容人遇到难题时,自言自语地决定不下来。
成语出处:
三国 魏 曹操《秋胡行》:“沉吟不决,遂上升天。
6

迟疑不决

成语拼音:
[chí yí bù jué]
成语解释:
犹豫疑惑,不能决定
成语出处:
《隋书 段文振传》:“迟疑不决,非上策也。”
7

沉吟不决

成语拼音:
[chén yīn bù jué]
成语解释:
沉吟:深思吟味,引伸为犹豫;决:决断。形容人遇到难题时,自言自语地决定不下来。
成语出处:
三国 魏 曹操《秋胡行》:“沉吟不决,遂上升天。”
8

持疑不决

成语拼音:
[chí yí bù jué]
成语解释:
疑:疑虑。心怀疑虑,迟迟不能决定
成语出处:
《周书·薛善传》:“而崇礼犹持疑不决。”
9

雌雄未决

成语拼音:
[cí xióng wèi jué]
成语解释:
比喻胜负未定。
成语出处:
《后汉书·窦融传》:“今豪杰竞逐,雌雄未决,当各据其土宇,与陇、蜀合从,高可为六国,下不失尉陀。”
10

触石决木

成语拼音:
[chù shí jué mù]
成语解释:
比喻莽撞蛮干。
成语出处:
汉·扬雄《太玄·难》:“次八,触石决木,维折角。测曰:触石决木,非所治也。”范望注:“以弱治刚,故非所任也。”
11

垂帘听决

成语拼音:
[chuí lián tīng jué]
成语解释:
见“垂帘听政”。
成语出处:
清·薛福成《庸庵笔记·史料一·咸丰季年三奸伏诛》:“皇上冲龄,未能亲政,天步方艰,军国事重,暂请皇太后垂帘听决。”
12

迟徊不决

成语拼音:
[chí huái bù jué]
成语解释:
犹言迟疑不决。
成语出处: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清廷预备立宪》:“为朝廷计,与其迟徊不决以启天下之疑,何如明示政纲以箝党人之口。”
13

乘高决水

成语拼音:
[chéng gāo jué shuǐ]
成语解释:
凭借地势居高临下,决口放水。比喻费力小,收效大。
成语出处:
宋·司马光《言为治所先上殿札子》:“陛下诚能行此二者……后日之政,如顺风吹毛,乘高决水,可以不劳而成功者。”
14

踌躇未决

成语拼音:
[chóu chú wèi jué]
成语解释:
踌躇:犹豫,迟疑。形容犹犹疑疑地拿不定主意
成语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6回:“礼物都已完备,明后日便用起身。只是一件事,在此踌躇未决。”
15

踌躇不决

成语拼音:
[chóu chú bù jué]
成语解释:
踌躇:犹豫,迟疑。形容犹犹疑疑地拿不定主意。
成语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四人争论未定,绍踌躇不决
* 决的成语,带决字的成语,包含决字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