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前字的成语 (73个)
-
1
前度刘郎
- 成语拼音:
- [qián dù liú láng]
- 成语解释:
- 度:次,回。上次去过的刘郎又到了。泛指去了又来的人。
- 成语出处:
- 唐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种桃道士今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
2
前程远大
- 成语拼音:
- [qián chéng yuǎn dà]
- 成语解释:
- 前程:前途。比喻前途远大
- 成语出处: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五卷:“先生前程远大,宜择高枝栖止,以图上进。”
-
3
前车已覆,后车当戒
- 成语拼音:
- [qián chē yǐ fù,hòu chē dāng jiè]
- 成语解释:
- 鉴:教训。比喻从前人的失败中得到的教训
- 成语出处:
- 明·周楫《西湖二集·邢君瑞二载幽期》:“前车已覆,后车当戒,仁兄不可……堕其术中,迷而不悟。”
-
4
前尘影事
- 成语拼音:
- [qián chén yǐng shì]
- 成语解释:
- 谓往事。
- 成语出处:
- 田汉《影事追怀录·引言》:“中国文人谈到往事喜欢叫它‘前尘影事’,意思是这些事像影子似的过去了。”
-
5
前程万里
- 成语拼音:
- [qián chéng wàn lǐ]
- 成语解释:
- 形容前程远大。比喻前途。
- 成语出处:
- 宋 计有功《唐诗纪事》第51卷:“此儿可谓前程万里也。”
-
6
前车可鉴
- 成语拼音:
- [qián chē kě jiàn]
- 成语解释:
- 指可以用前人的失败作为教训。鉴:引申为教训。
- 成语出处:
- 《清史稿 刘韵珂传》:“洋人在粤,曾经就抚,迨给银后,滋扰不休,反复性成,前车可鉴。”
-
7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 成语拼音:
- [qián bù zhāo cūn,hòu bù zhāo diàn]
- 成语解释:
- 指走远道处在无处落脚的境地。比喻处境尴尬或生活无依靠
- 成语出处: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6回:“弄得我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有上梢没下梢。”
-
8
前跋后疐
- 成语拼音:
- [qián bá hòu máo]
- 成语解释:
- 《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毛传:“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疐其尾,进退有难。”后以“前跋后疐”喻进退两难。
- 成语出处:
- 宋·司马光《言医官札子》:“今闻诊御脉者,常以十数,工拙相杂,是非混淆,发言进药,更相倚仗,前跋后疐,左瞻右顾。”
-
9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成语拼音:
- [qián bù jiàn gǔ rén,hòu bù jiàn lái zhě]
- 成语解释:
- 指空前绝后。亦用作讽刺。
- 成语出处:
- 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10
前不巴村,后不巴店
- 成语拼音:
- [qián bù bā cūn,hòu bù bā diàn]
- 成语解释:
- 指走远道处在无处落脚的境地。也比喻处境尴尬或生活无依靠。
- 成语出处:
-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回:“小人子母二人贪行了些路程,错过了宿店。来到这里,前不巴村,后不巴店,欲投贵庄借宿一宵,明日早行。”
-
11
前不巴村,后不着店
- 成语拼音:
- [qián bù bā cūn,hòu bù zháo diàn]
- 成语解释:
- 巴:靠近。着:挨着。前面没有村子,后面没有旅店。形容走远路走到野外荒郊,找不到歇脚住宿的地方。
- 成语出处:
- 明 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七回:“三个商量道:‘没来由看使枪棒,恶了这厮!如今闪得前不巴村,后不着店,却是投那里去宿是好?’”
-
12
徘徊不前
- 成语拼音:
- [pái huái bù qián]
- 成语解释:
- 徘徊:来回地行走。犹豫不决,停步不前。比喻总在一个地点不能前进
- 成语出处:
- 成仿吾《长征回忆录》:“林彪又消极抗令,徘徊不前,受到军委的严厉批评。”
-
13
马前卒
- 成语拼音:
- [mǎ qián zú]
- 成语解释:
- 旧时在马前吆喝开路的兵卒差役。现在比喻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 成语出处:
- 唐 韩愈《符读书城南》诗:“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
-
14
马前小卒
- 成语拼音:
- [mǎ qián xiǎo zú]
- 成语解释:
- 卒:兵;走卒。旧指在车马前头供使唤奔走的人。现多比喻为别人效力的人。
- 成语出处:
- 清·邹容《革命军》:“皇汉民族亡国后之二百六十年;岁次癸卯之月日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记。”
-
15
马前泼水
- 成语拼音:
- [mǎ qián pō shuǐ]
- 成语解释:
- 比喻夫妻离异,无法挽回
- 成语出处:
- 钱钟书《围城》:“虽然‘马前泼水’,居然‘破镜重圆’。”
-
16
名列前茅
- 成语拼音:
- [míng liè qián máo]
- 成语解释:
- 名:名次;前茅:春秋时楚国用茅草做报警用的旌旗;行军时拿着走在队伍的前面;作为报警的信号;故称“前茅”。比喻名次挂在前面。多指考试或竞赛等。
- 成语出处: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蔿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
-
17
狼前虎后
- 成语拼音:
- [láng qián hǔ hòu]
- 成语解释:
- 前门赶走狼,后门来了虎。比喻坏人接踵而来。
- 成语出处:
- 清·感惺《断头台·党争》:“早知道狼前虎后,一样愤难消。”
-
18
驴前马后
- 成语拼音:
- [lǘ qián mǎ hòu]
- 成语解释:
- 比喻一切受人支配。
- 成语出处: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良价禅师》:“苦哉苦哉,今时人例皆如此,只是认得驴前马后将为自己,佛法平沉,此之是也。”
-
19
刘郎前度
- 成语拼音:
- [liú láng qián dù]
- 成语解释:
- 诗文中以之称去而复来的人。
- 成语出处:
- 南朝 宋 刘义庆《幽明录》载:东汉刘晨阮肇在天台山遇仙,归来已是晋代。后刘等重访天台山,旧踪渺然。
-
20
敛后疏前
- 成语拼音:
- [liǎn hòu shū qián]
- 成语解释:
- 语本《司马法·定爵》:“凡陈,行惟疏,战则密。”《尉缭子·兵令上》:“陈以密则固,锋以疏则达”。谓列阵周密则牢固,前锋队形疏朗则利于战斗。后世将我国古代这一陆战列阵原则概括成“敛后疏前”四字。
- 成语出处:
- 语出《司马法·定爵》:“凡陈,行惟疏,战则密。”《尉缭子·兵令上》:“陈以密则固,锋以疏则达”。
* 前的成语,带前字的成语,包含前字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