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即字的成语 (73个)

1

若离若即

成语拼音:
[ruò lí ruò jí]
成语解释:
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同“若即若离”。
成语出处: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大抵总宪戆直凌人,岳岳觥觥,朝士必多未满,而与和相若离若即,又未尝不稍敛其锋棱,一时众口诋諆,遂有师相门生之谤。”
2

弃同即异

成语拼音:
[qì tóng jí yì]
成语解释:
①谓抛弃同姓同族而亲近异姓异族。②丢掉共同之说而接近新奇之说。
成语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吉也闻之,弃同即异,是谓离德。”
3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成语拼音:
[jí yǐ qí rén zhī dào,huán zhì qí rén zhī shēn]
成语解释:
就用那个人对付别人的办法返回来对付那个人自己。
成语出处:
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4

即兴之作

成语拼音:
[jí xìng zhī zuò]
成语解释:
即兴:根据当时的兴致和感觉;作:作品。根据当时的感受而写成的作品。
成语出处: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13章:“历史从来都是即兴之作。”
5

即心是佛

成语拼音:
[jí xīn shì fó]
成语解释:
佛:佛陀。佛教禅宗认为修行无须他求,只要求之于内心,便可以悟道成佛
成语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七卷:“初参大寂,问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是佛。’师即大悟。”
6

即小见大

成语拼音:
[jí xiǎo jiàn dà]
成语解释:
从小处或小事见到大道理。
成语出处:
鲁迅《热风·即小见大》:“即小见大,我于是竟悟出一件长久不解的事来。”
7

即温听厉

成语拼音:
[jí wēn tīng lì]
成语解释:
《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后以“即温听厉”称面受尊者的教诲。
成语出处:
《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8

即事穷理

成语拼音:
[jí shì qióng lǐ]
成语解释:
谓根据事实深究它的道理。
成语出处:
清·王夫之《续春秋左氏传博议》:“有即事以穷理,无立理以限事。”
9

即鹿无虞

成语拼音:
[jí lù wú yú]
成语解释:
原意是进山打鹿,没有熟悉地形和鹿性的虞官帮助,那是白费气力。后比喻做事如条件不成熟就草率行事,必定劳而无功。
成语出处:
《周易 屯》:“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10

即景生情

成语拼音:
[jí jǐng shēng qíng]
成语解释:
指由眼前景象触发某种情绪、感想
成语出处:
明 郎瑛《七修续稿 诗文 碧沚诗》:“此诗流丽畅逸,而第七句关锁处,即景生情,警拔深契。”
11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成语拼音:
[hū zhī jí lái,huī zhī jí qù]
成语解释:
即:就,立刻;挥:挥手。叫他来就来,叫他走就走。形容统治阶级对下属或奴才的任意使唤。
成语出处:
《史记·汲郑列传》:“使黯(汲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12

麾之即去

成语拼音:
[huī zhī jì qù]
成语解释:
命令他走就离开。形容服从指挥,听候调遣
成语出处:
宋 辛弃疾《沁园春 将止酒戒酒杯勿使近》词:“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之须来。’”
13

呼之即至,挥之即去

成语拼音:
[hū zhī jí zhì,huī zhī jí qù]
成语解释:
呼:召唤;即:就,立刻;挥:挥手。叫他来就来,叫他走就走。形容任意使唤支使
成语出处: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9回:“潘金莲房中,养着一只白狮子猫儿……呼之即至,挥之即去,妇人常叫他雪贼。”
14

俯拾即是

成语拼音:
[fǔ shí jí shì]
成语解释:
俯:低头;弯腰;即:就。一弯腰就可捡得;到处都是。形容为数很多;极容易得到。
成语出处:
唐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15

非此即彼

成语拼音:
[fēi cǐ jí bǐ]
成语解释:
非:不是;此:这个;即:便是;彼:那个。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
成语出处:
张平《抉择》:“非此即彼,别无选择。”
16

不即不离

成语拼音:
[bù jí bù lí]
成语解释:
即:靠近;离:疏远。既不亲近也不疏远。本是佛教用语;后用来指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也用来表示差不离、不离谱(儿)。
成语出处:
《圆觉经》上卷:“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做梦。”
* 即的成语,带即字的成语,包含即字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