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物字的成语 (73个)

1

知物由学

成语拼音:
[zhī wù yóu xué]
成语解释:
指要认识事物、获得知识,就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
成语出处:
汉·王充《论衡·实知》:“知物由学,学之乃知。”
2

逐物不还

成语拼音:
[zhú wù bù hái]
成语解释:
谓沉湎于世俗。语本《庄子·天下》:“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
成语出处:
语出《庄子·天下》:“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三国·魏·嵇康《赠兄秀才入军》诗之十八:“流代难寤,逐物不还。至人远鉴,归之自然。”
3

至人遗物

成语拼音:
[zhì rén yí wù]
成语解释:
至人:思想道德修养很高的人。道德高尚的人能舍弃财物
成语出处:
汉·贾谊《鹏鸟赋》:“至人遗物,独与道俱,众人惑惑,好恶积意。”
4

臧否人物

成语拼音:
[zāng pǐ rén wù]
成语解释:
臧否:褒贬。评论人物好坏。
成语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德行》:“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未尝臧否人物。”
5

整躬率物

成语拼音:
[zhěng gōng shuài wù]
成语解释:
整饬自身做出榜样,以为下属示范。
成语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回:“为此拿定了主意,想把这些做官的先陶熔到一个程度,好等他们出去,整躬率物,出身加民。”
6

终非池中物

成语拼音:
[zhōng fēi chí zhōng wù]
成语解释:
池中物:比喻蛰处一隅、脚无大志的人。比喻总有出头的一天
成语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7

铸鼎象物

成语拼音:
[zhù dǐng xiàng wù]
成语解释:
鼎:古代炊器,三足两耳,也指传国重器。禹收集九州金属而铸成的九鼎之上所铸各种物品图像。称颂君王有德
成语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8

言之有物

成语拼音:
[yán zhī yǒu wù]
成语解释:
物:指内容。说话或写文章内容具体。
成语出处:
《周易 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9

言之无物

成语拼音:
[yán zhī wú wù]
成语解释:
言:言语;言辞;物:指内容。指写文章或讲话空洞;没有具体充实的内容。
成语出处:
清 梁启超《跋》:“言之无物,务尖险,晚唐之极敝也。”
10

言中无物

成语拼音:
[yán zhōng wú wù]
成语解释:
成语出处:
11

一物一主

成语拼音:
[yī wù yī zhǔ]
成语解释:
一件物品有一个主人。指物品有归宿
成语出处:
元·无名氏《衣袄车》第一折:“这披挂一物一主,看有什么人来。”
12

有物有则

成语拼音:
[yǒu wù yǒu zé]
成语解释:
谓天地间凡事物皆有其法则、规律。
成语出处:
《诗·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13

一物一制

成语拼音:
[yī wù yī zhì]
成语解释:
指有一种事物,就会有另一种事物来制服它
成语出处: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6回:“法空这等铜筋铁骨,偏遇着文忠臣,更狠似他,真个一物一制。”
14

尤物移人

成语拼音:
[yóu wù yí rén]
成语解释:
绝色的女子能移易人的情志。
成语出处: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夫有尤物,足以移人。”
15

与物无竞

成语拼音:
[yǔ wù wú jìng]
成语解释:
谓与世人无所争竞。
成语出处:
《北史·薛辩传》:“湖少有节操,笃志于学,专精讲习,不干时务,与物无竞,好以德义服人。”
16

与物无忤

成语拼音:
[yǔ wù wú wǔ]
成语解释:
谓处世态度随和,与人无所抵触。
成语出处:
《周书·苏亮传》:“宝夤作乱,以亮为黄门侍郎。亮善处人间,与物无忤。及宝夤败,从之者遇祸,唯亮获全。”
17

遗物忘形

成语拼音:
[yí wù wàng xíng]
成语解释:
泯灭物我界限,谓舍弃外在形式,精神进入忘我境界。
成语出处:
宋·秦观《心说》:“目无外视,耳无外听,遗物忘形,在我而已。”
18

遗物识心

成语拼音:
[yí wù shí xīn]
成语解释:
谓舍弃一切外在形式而彼此心意一致。
成语出处:
晋·陆机《赠冯文罴迁丘令》:“出自幽谷,及尔同林。双情交映,遗物识心。”
19

一物克一物

成语拼音:
[yī wù kè yī wù]
成语解释:
指有一种事物,就会有另一种事物来制服它
成语出处: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然而赵守翁竟无奈她何,此谓人生万物,一物克一物。”
20

引物连类

成语拼音:
[yǐn wù lián lèi]
成语解释:
谓引证或引喻某一事物,而连带及于同类的其它事物。
成语出处:
唐·韩愈《送权秀才序》“权生之貌,固若常人耳。其文辞引物连类,穷情尽变。”宋·苏轼《〈居士集〉叙》:“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
* 物的成语,带物字的成语,包含物字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