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开头的成语 (58个)
-
1
以一儆百
- 成语拼音:
- [yǐ yī jǐng bǎi]
- 成语解释:
- 见“以一警百”。
- 成语出处:
- 萧复兴《贴深蓝色海绵的球拍》:“连队的指导员是个复员军人,本想以一儆百,好好批评她一通。”
-
2
以一奉百
- 成语拼音:
- [yǐ yī fèng bǎi]
- 成语解释:
- 奉:供养。用一个人生产的物品供养一百个人。指生产的人少,消费的人多。
- 成语出处:
- 汉 王符《潜夫论 浮侈》:“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以一奉百,孰能供之?”
-
3
以一当十
- 成语拼音:
- [yǐ yī dāng shí]
- 成语解释:
- 一个人可抵挡十个人。形容以少胜多;英勇善战。
- 成语出处:
- 《战国策 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 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
4
以一当百
- 成语拼音:
- [yǐ yī dāng bǎi]
- 成语解释:
- 当:抵得上。一个人抵挡百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 成语出处:
- 明·李腾芳《山居杂著·文字法35则》:“大约古人用字,如将用兵,无不以一当百。”
-
5
以一持万
- 成语拼音:
- [yǐ yī chí wàn]
- 成语解释:
- 持:把握。形容抓住关键,可以控制全局。
- 成语出处:
- 先秦 荀况《荀子 儒效》:“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
-
6
以一知万
- 成语拼音:
- [yǐ yī zhī wàn]
- 成语解释:
- 从了解一点到推知其他许多事物。
- 成语出处:
- 《荀子·非相》:“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
7
以一警百
- 成语拼音:
- [yǐ yī jǐng bǎi]
- 成语解释:
- 警:警戒;警告。惩罚一人以警戒众人。
- 成语出处:
- 东汉 班固《汉书 尹翁归传》:“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
-
8
以一驭万
- 成语拼音:
- [yǐ yī yù wàn]
- 成语解释:
- 驭:驾驭。指抓住根本,可以控制全体
- 成语出处:
- 朱自清《经典常谈·诸子》:“君主能够兼用法、术、势,就可以一驭万,以静制动,无为而治。”
-
9
以不变应万变
- 成语拼音:
- [yǐ bù biàn yīng wàn biàn]
- 成语解释:
- 用一种固定来处理变化的事情
- 成语出处:
-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我经历了四个朝代,总结出的经验是‘以不变应万变’。”
-
10
以不济可
- 成语拼音:
- [yǐ bù jì kě]
- 成语解释:
- 《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杜预注:“否,不可也。献君之否,以成君可。”后以“以不济可”指用否定错误意见的办法,帮助国君走上成功之路。不,同“否”。济
- 成语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杜预注:“否,不可也。献君之否,以成君可。”
-
11
以丰补歉
- 成语拼音:
- [yǐ fēng bǔ qiàn]
- 成语解释:
- 把丰年积余的粮食储备起来,留待灾年歉收时使用。
- 成语出处:
- 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以丰补歉,很有必要。”
-
12
以为口实
- 成语拼音:
- [yǐ wéi kǒu shí]
- 成语解释:
- 口实:话柄。作为谈话的资料。指作为指责、攻击或嘲笑的话柄
- 成语出处:
-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楚语下》:“使无以寡君为口实。”
-
13
以为后图
- 成语拼音:
- [yǐ wéi hòu tú]
- 成语解释:
- 为以后作打算。
- 成语出处:
- 《左传·桓公六年》:“斗伯比言于楚子曰:‘……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
-
14
以义割恩
- 成语拼音:
- [yǐ yì gē ēn]
- 成语解释:
- 义:道义。用大义割断私恩。指秉公办事,不殉私情。
- 成语出处:
- 《汉书·孝成赵皇后传》:“夫小不忍乱大谋,恩之所不能已者义之所割也。”
-
15
以义断恩
- 成语拼音:
- [yǐ yì duàn ēn]
- 成语解释:
- 用大义割断私恩。谓秉公行事,不徇私情。
- 成语出处:
- 《晋书·刘毅传》:“凡所以立品设状者,求人才以理物也,非虚饰名誉,相为好丑。虽孝悌之行,不施朝廷,故门外之事,以义断恩。”
-
16
以书为御
- 成语拼音:
- [yǐ shū wéi yù]
- 成语解释:
- 按照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去驾驭马匹。比喻死守教条,难以成事。
- 成语出处:
- 《战国策·赵策二》:“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
-
17
以五十步笑百步
- 成语拼音:
- [yǐ wǔ shí bù xiào bǎi bù]
- 成语解释:
- 作战时败逃五十步的人讥笑败逃一百步的人。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重或轻的区别
- 成语出处:
-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18
以人为鉴
- 成语拼音:
- [yǐ rén wéi jiàn]
- 成语解释:
- 《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于,以;监,通“鉴”,镜。《国语·吴语》:“王其盍亦鉴于人,无鉴于水。”韦昭注引《书》曰:“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后以“以人为鉴”谓将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鉴戒。
- 成语出处:
- 《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于,以;监,通“鉴”,镜。《国语·吴语》:“王其盍亦鉴于人,无鉴于水。”韦昭注引《书》曰:“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
-
19
以人为镜
- 成语拼音:
- [yǐ rén wéi jìng]
- 成语解释:
- 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
- 成语出处:
- 先秦 墨翟《墨子 非攻中》:“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
20
以人废言
- 成语拼音:
- [yǐ rén fèi yán]
- 成语解释:
- 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
- 成语出处:
- 《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第一个字是以的成语,以字开头的成语,以字开头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