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开头的成语 (58个)

1

言三语四

成语拼音:
[yán sān yǔ sì]
成语解释:
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成语出处:
元 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欲待要去呵,又惹的人言三语四。”
2

言不二价

成语拼音:
[yán bù èr jià]
成语解释:
见“言无二价”。
成语出处:
艾芜《人生哲学的一课》:“货在商人店里,贵得如同宝贝,真是言不二价的。”
3

言不及义

成语拼音:
[yán bù jí yì]
成语解释:
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这里指正经的事情。说话不涉及正题与中心。
成语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4

言不及私

成语拼音:
[yán bù jí sī]
成语解释:
言谈之中不涉及个人私事。比喻为官忠心,一心为国
成语出处:
唐·房玄龄《晋书·王湛传》:“临终,与谢安、桓冲书,言不及私,惟忧国家之事,朝野甚痛惜之。”
5

言不及行

成语拼音:
[yán bù jí xíng]
成语解释:
谓言行不一。
成语出处:
明·薛瑄《薛子道论》:“言不及行,可耻之甚,非特发于口谓之言,凡著于文词者皆是也。”
6

言不尽意

成语拼音:
[yán bù jìn yì]
成语解释:
言:说的话;尽:完全。指说的话不能表达全部的意思。多用于信的末尾。
成语出处:
《周易 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7

言不愿行

成语拼音:
[yán bù yuàn xíng]
成语解释:
成语出处:
8

言不由中

成语拼音:
[yán bù yóu zhōng]
成语解释:
见“言不由衷”。
成语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实相告:此言不由中,转瞬即去,便受夏楚,不能复忆之也。”
9

言不由衷

成语拼音:
[yán bù yóu zhōng]
成语解释:
由:从;衷:内心。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即说的话不是出于真心实意;指心口不一。
成语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三年》: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杨伯峻注:“人言为信,中同衷。”
10

言不诡随

成语拼音:
[yán bù guǐ suí]
成语解释:
诡随:随机应变。说话不谲诈善变
成语出处:
唐·张说《齐黄门侍郎卢公神道碑》:“清明虚受,磊落标奇,言不诡随,行不苟合,游必英俊,门无尘杂。”
11

言不谙典

成语拼音:
[yán bù ān diǎn]
成语解释:
谙:熟悉。说话用词不能依据经典
成语出处: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三折:“则见他一时半刻使尽了千方百计,吃紧的理不服人,言不谙典。”
12

言不践行

成语拼音:
[yán bù jiàn xíng]
成语解释:
践行:履行。说了的话不能实行
成语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0回:“此刻害我做了个言不践行的人,我气的就是这一点。”
13

言不达意

成语拼音:
[yán bù dá yì]
成语解释:
亦作“言不逮意”。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
成语出处:
《明史·广西土司传二·思明》:“以译者言不达意,复为书晓之。”
14

言不逮意

成语拼音:
[yán bù dǎi yì]
成语解释:
见“言不达意”。
成语出处:
宋·程颐《与吕大临论中书》:“窃恐辞命不明,言不逮意,致高明或未深喻,辄露所见,求益左右。”
15

言不顾行

成语拼音:
[yán bù gù xíng]
成语解释:
说话与行事不相符合。
成语出处:
《孟子·尽心下》:“言不顾行,行不顾言。”
16

言不顾行,行不顾言

成语拼音:
[yán bù gù xíng,xíng bù gù yán]
成语解释:
说话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行为,行事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诺言。指言行不一致
成语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下》:“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
17

言与心违

成语拼音:
[yán yǔ xīn wéi]
成语解释:
言语与心意相违背。
成语出处:
《吴子·图国》:“臣以见占隐,以往察来,主君何言与心违?”
18

言中事隐

成语拼音:
[yán zhōng shì yǐn]
成语解释:
谓言语虽然委曲却中正不偏,论事虽然放纵却隐藏着精深的道理。语出《易·系辞下》:“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成语出处:
语出《易·系辞下》:“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19

言中无物

成语拼音:
[yán zhōng wú wù]
成语解释:
成语出处:
20

言为心声

成语拼音:
[yán wéi xīn shēng]
成语解释:
言:语言。语言是表达内心活动的声音。指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感的反映。
成语出处:
汉 扬雄《法言 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 第一个字是言的成语,言字开头的成语,言字开头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