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的诗词(共304首)

张说简介

张说头像

张说(667年~730年) 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

1 《岳州看黄叶》 唐代·张说

白首看黄叶,徂颜复几何。
空惭棠树下,不见政成歌。

2 《岭南送使二首》 唐代·张说

狱中生白发,岭外罢红颜。
古来相送处,凡得几人还。
万里投荒裔,来时不见亲。
一朝成白首,看取报家人。

3 《伤妓人董氏四首》 唐代·张说

董氏娇娆性,多为窈窕名。
人随秋月落,韵入捣衣声。
粉蕊粘妆簏,金花竭翠条。
夜台无戏伴,魂影向谁娇。
旧亭红粉阁,宿处白云关。
春日双飞去,秋风独不还。
舞席沾残粉,歌梁委旧尘。
独伤窗里月,不见帐中人。

4 《三月闺怨》 唐代·张说

三月时将尽,空房妾独居。
蛾眉愁自结,鬓发没情梳。

冬天归乡矛盾

5 《破陈乐词二首》 唐代·张说

汉兵出顿金微,照日光明铁衣。
百里火幡焰焰,千行云骑霏霏。
蹙踏辽河自竭,鼓噪燕山可飞。
正属四方朝贺,端知万舞皇威。
少年胆气凌云,共许骁雄出群。
匹马城西挑战,单刀蓟北从军。
一鼓鲜卑送款,五饵单于解纷。
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阁论勋。

6 《舞马词六首》 唐代·张说

万玉朝宗凤扆,千金率领龙媒。
眄鼓凝骄躞蹀,听歌弄影徘徊。
(圣代升平乐)
天鹿遥征卫叔,日龙上借羲和。
将共两骖争舞,来随八骏齐歌。
(圣代升平乐)
彩旄八佾成行,时龙五色因方。
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
(四海和平乐)
帝皂龙驹沛艾,星兰骥子权奇。
腾倚骧洋应节,繁骄接迹不移。
(四海和平乐)
二圣先天合德,群灵率土可封。
击石骖驔紫燕,摐金顾步苍龙。
(四海和平乐)
圣君出震应箓,神马浮河献图。
足踏天庭鼓舞,心将帝乐踌蹰。
(四海和平乐)

7 《奉和三日祓禊渭滨应制》 唐代·张说

青郊上巳艳阳年,紫禁皇游祓渭川。
幸得欢娱承湛露,心同草树乐春天。

8 《桃花园马上应制》 唐代·张说

林间艳色骄天马,苑里秾华伴丽人。
愿逐南风飞帝席,年年含笑舞青春。

9 《奉和圣制幸韦嗣立山庄应制》 唐代·张说

西京上相出扶阳,东郊别业好池塘。
自非仁智符天赏,安能日月共回光。

10 《奉和圣制同玉真公主游大哥山池题石壁》 唐代·张说

池如明镜月华开,山学香炉云气来。
神藻飞为鶺鴒赋,仙声飏出凤凰台。

11 《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 唐代·张说

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
龙衔火树千重焰,鸡踏莲花万岁春。
帝宫三五戏春台,行雨流风莫妒来。
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

12 《苏摩遮五首(亿岁乐)》 唐代·张说

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宝服紫髯胡。
闻道皇恩遍宇宙,来将歌舞助欢娱。
绣装帕额宝花冠,夷歌骑舞借人看。
自能激水成阴气,不虑今年寒不寒。
腊月凝阴积帝台,豪歌急鼓送寒来。
油囊取得天河水,将添上寿万年杯。
寒气宜人最可怜,故将寒水散庭前。
惟愿圣君无限寿,长取新年续旧年。
昭成皇后帝家亲,荣乐诸人不比伦。
往日霜前花委地,今年雪后树逢春。

13 《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萧令得潭字韵》 唐代·张说

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
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中酣。

14 《和尹从事懋泛洞庭》 唐代·张说

平湖一望上连天,林景千寻下洞泉。
忽惊水上光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

15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唐代·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送别

16 《同赵侍御望归舟》 唐代·张说

山庭迥迥面长川,江树重重极远烟。
形影相追高翥鸟,心肠并断北风船。

17 《襄阳路逢寒食》 唐代·张说

去年寒食洞庭波,今年寒食襄阳路。
不辞著处寻山水,只畏还家落春暮。

18 《舞马词》 唐代·张说

万玉朝宗凤扆,千金率领龙媒。
眄鼓凝骄蹀躞,听歌弄影徘徊。
天鹿遥征卫叔,日龙上借羲和。
将共两骖争舞,来随八骏齐歌。
彩旄八佾成行,时龙五色因方。
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
帝皂龙驹沛艾,星阑骥子权奇。
腾倚骧洋应节,繁骄接迹不移。
二圣先天合德,群灵率土可封。
击石骖驔紫燕,摐金顾步苍龙。
圣君出震应箓,神马浮河献图。
足蹋天庭鼓舞,心将帝乐踟蹰。

19 《城南亭作》 唐代·张说

珂马朝归连万石,稍门洞启亲迎客。
北堂珍重琥珀酒,庭前列肆茱萸席。
长袖迟回意绪多,清商缓转目腾波。
旧传比翼侯家舞,新出将雏主第歌。
汉家绛灌馀兵气,晋代浮虚安足贵。
正逢天下金镜清,偏加日饮醇醪意。
谁复遨游不复归,闲庭莫畏不芳菲。
会待城南春色至,竟将花柳拂罗衣。

20 《奉和御制与宋璟源乾曜同日上官命宴东堂赐诗》 唐代·张说

大块熔群品,经生偶圣诗。
猥承三事命,虚忝百僚师。
右揆谋华硕,前星傅重资。
连骞求旧礼,滥典乐贤诗。
赐釜同荣拜,摐金宴宰司。
菊花吹御酒,兰叶捧天词。
宝历休明盛,颓年晷漏衰。
少留青史笔,未敢赤松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