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峤的诗词(共271首)

李峤简介

李峤头像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1 《井》 唐代·李峤

玉甃谈仙客,铜台赏魏君。
蜀都宵映火,杞国旦生云。
向日莲花净,含风李树薰。
已开千里国,还聚五星文。

2 《宅》 唐代·李峤

寂寞蓬蒿径,喧喧湫隘庐。
屡逢长者辙,时引故人车。
孟母迁邻罢,将军辞第初。
谁怜草玄处,独对一床书。

3 《池》 唐代·李峤

彩棹浮太液,清觞醉习家。
诗情对明月,云曲拂流霞。
烟散龙形净,波含凤影斜。
安仁动秋兴,鱼鸟思空赊。

4 《楼》 唐代·李峤

百尺重城际,千寻大道隈。
汉宫井干起,吴国落星开。
笛怨绿珠去,箫随弄玉来。
销忧聊暇日,谁识仲宣才。

5 《桥》 唐代·李峤

乌鹊填应满,黄公去不归。
势疑虹始见,形似雁初飞。
妙应七星制,高分半月辉。
秦王空构石,仙岛远难依。

6 《经》 唐代·李峤

汉室鸿儒盛,邹堂大义明。
五千道德阐,三百礼仪成。
青紫方拾芥,黄金徒满籝.谁知怀逸辩,重席冠群英。

7 《史》 唐代·李峤

马记天官设,班图地里新。
善谈方亹亹,青简见彬彬。
方朔初闻汉,荆轲昔向秦。
正辞堪载笔,终冀作良臣。

8 《诗》 唐代·李峤

都尉仙凫远,梁王驷马来。
扇中纨素制,机上锦纹回。
天子三章传,陈王七步才。
缁衣久擅美,祖德信悠哉。

9 《赋》 唐代·李峤

布义孙卿子,登高楚屈平。
铜台初下笔,乐观正飞缨。
乍有凌云势,时闻掷地声。
造端长体物,无复大夫名。

10 《书》 唐代·李峤

削简龙文见,临池鸟迹舒。
河图八卦出,洛范九畴初。
垂露春光满,崩云骨气馀。
请君看入木,一寸乃非虚。

11 《檄》 唐代·李峤

羽檄本宣明,由来□木声。
联翩至汉国,迢递入燕营。
毛义持书去,张仪韫璧行。
曹风虽觉愈,陈草始知名。

12 《纸》 唐代·李峤

妙迹蔡侯施,芳名左伯驰。
云飞锦绮落,花发缥红披。
舒卷随幽显,廉方合轨仪。
莫惊反掌字,当取葛洪规。

13 《笔》 唐代·李峤

握管门庭侧,含毫山水隈。
霜辉简上发,锦字梦中开。
鹦鹉摛文至,麒麟绝句来。
何当遇良史,左右振奇才。

14 《砚》 唐代·李峤

左思裁赋日,王充作论年。
光随锦文发,形带石岩圆。
积润循毫里,开池小学前。
君苗徒见爇,谁咏士衡篇。

15 《墨》 唐代·李峤

长安分石炭,上党结松心。
绕画蝇初落,含滋绶更深。
悲丝光易染,叠素彩还沉。
别有张芝学,书池幸见临。

16 《剑》 唐代·李峤

我有昆吾剑,求趋夫子庭。
白虹时切玉,紫气夜干星。
锷上芙蓉动,匣中霜雪明。
倚天持报国,画地取雄名。

17 《刀》 唐代·李峤

列辟鸣鸾至,惟良佩犊旋。
带环疑写月,引鉴似含泉。
入梦华梁上,含锋彩笔前。
莫惊开百炼,特拟定三边。

18 《箭》 唐代·李峤

汉甸初收羽,燕城忽解围。
影随流水急,光带落星飞。
夏列三成范,尧沉九日辉。
断蛟云梦泽,希为识忘归。

19 《弹》 唐代·李峤

侠客持苏合,佳游满帝乡。
避丸深可诮,求炙遂难忘。
金迸疑星落,珠沉似月光。
谁知少孺子,将此见吴王。

20 《弩》 唐代·李峤

挺质本轩皇,申威振远方。
机张惊雉雊,玉彩耀星芒。
高鸟行应尽,清猿坐见伤。
苏秦六百步,持此说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