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盗字的成语 (73个)
-
1
掩耳盗铃
- 成语拼音:
- [yǎn ěr dào líng]
- 成语解释:
- 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欺欺人。
- 成语出处: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
2
鸡鸣狗盗
- 成语拼音:
- [jī míng gǒu dào]
- 成语解释:
- 指微不足道的技能;也指具有这类技能的人。常形容偷偷摸摸等不正当的行为。
- 成语出处:
- 东汉 班固《汉书 游侠传》:“皆藉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
3
监守自盗
- 成语拼音:
- [jiān shǒu zì dào]
- 成语解释:
- 监守:看管;盗:盗窃。盗窃自己经管的财物。
- 成语出处:
- 东汉 班固《汉书 刑法志》:“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已论命复有笞罪者,皆弃市。”颜师古注:“即今律所谓主守自盗者也。”
-
4
开门揖盗
- 成语拼音:
- [kāi mén yī dào]
- 成语解释:
- 揖:打拱;表示欢迎。开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招来祸患。
- 成语出处:
-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孙权传》:“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
-
5
欺世盗名
- 成语拼音:
- [qī shì dào míng]
- 成语解释:
- 欺:欺骗;世人:指当时的人。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 成语出处:
- 荀况《荀子 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
-
6
主守自盗
- 成语拼音:
- [zhǔ shǒu zì dào]
- 成语解释:
- 窃取公务上自己看管的财物。
- 成语出处:
- 《汉书 刑法志》:“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已论命复有笞罪者,皆弃市。颜师古注:“即今律所谓主守自盗者也。”
-
7
迎门请盗
- 成语拼音:
- [yíng mén qǐng dào]
- 成语解释:
- 典出《后汉书·赵咨传》:“咨少孤,有孝行……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后以“迎门请盗”比喻至孝。
- 成语出处:
- 典出《后汉书·赵咨传》:“咨少孤,有孝行……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
-
8
疑邻盗斧
- 成语拼音:
- [yí lín dào fǔ]
- 成语解释:
- 疑:怀疑;斧:斧头。怀疑邻居偷他的斧头。指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 成语出处:
-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
9
要利盗名
- 成语拼音:
- [yāo lì dào míng]
- 成语解释:
- 要:通“邀”。用不正当的手段抢夺盗取名利
- 成语出处:
- 金·王若虚《论语辨惑》:“盖其心术不谨,趋向一差,则要利盗名,文奸济恶,皆学之力也。”
-
10
掩耳盗钟
- 成语拼音:
- [yǎn ěr dào zhōng]
- 成语解释:
- 亦作“掩耳盗锺”。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己欺骗自己。语出《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 成语出处:
- 语出《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
11
揖盗开门
- 成语拼音:
- [yī dào kāi mén]
- 成语解释:
- 比喻接纳坏人,自取其祸。
- 成语出处:
- 清 王韬《记李贼事》:“望风迎附,揖盗开门……卒至恶积祸盈,如屠犬豕。”
-
12
无兄盗嫂
- 成语拼音:
- [wú xiōng dào sǎo]
- 成语解释:
- 语本《汉书·直不疑传》:“人或毁不疑曰:‘不疑状貌甚美,然特毋柰其善盗嫂何!’不疑闻,曰:‘我乃无兄。’然终不自明。”后以“无兄盗嫂”指无中生有的毁谤。三国魏曹操《劐整齐风俗令》:“昔直不疑无兄,世人谓之盗嫂……此皆以白为黑,欺天罔上者也。”
- 成语出处:
- 语本《汉书·直不疑传》:“人或毁不疑曰:‘不疑状貌甚美,然特毋柰其善盗嫂何!’不疑闻,曰:‘我乃无兄。’然终不自明。”
-
13
诬良为盗
- 成语拼音:
- [wū liáng wéi dào]
- 成语解释:
- 诬:诬陷。良:好人。指捏造事实,陷害好人。
- 成语出处:
-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因为顾客可以不承认,反咬一口,‘诬良为盗’,还得吃官司。”
-
14
偷猫盗狗
- 成语拼音:
- [tōu māo dào gǒu]
- 成语解释:
- 指偷窃。也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 成语出处: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1回:“既作绿林大盗,便与那偷猫盗狗的不同,也断不肯悄悄儿的下来。”
-
15
偷鸡盗狗
- 成语拼音:
- [tōu jī dào gǒu]
- 成语解释:
- 见“偷鸡摸狗”。
- 成语出处: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6回:“每日却自和西门庆在楼上任意取乐,却不比先前在王婆房里,只是偷鸡盗狗之欢,如今家中又没人碍眼,任意停眠整宿。”
-
16
束装盗金
- 成语拼音:
- [shù zhuāng dào jīn]
- 成语解释:
- 《汉书 直不疑传》:“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其同舍郎金去。已而同舍郎觉,亡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后告归者至而归金,亡金郎大惭,以此称为长者。”后因以“束装盗金”谓无端见疑。
- 成语出处:
- 《汉书·直不疑传》:“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其同舍郎金去。已而同舍郎觉,亡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后告归者至而归金,亡金郎大惭,以此称为长者。”
-
17
鼠偷狗盗
- 成语拼音:
- [shǔ tōu gǒu dào]
- 成语解释:
- 同“鼠窃狗盗”。
- 成语出处:
- 清·无名氏《陆沉痛》楔子:“遍地腥膻,直弄得江翻海扰,鼠偷狗盗,大劫何日了?”
-
18
鼠窃狗盗
- 成语拼音:
- [shǔ qiè gǒu dào]
- 成语解释:
- 窃:偷。像老鼠小量窃取;像狗钻洞偷盗。指小偷小摸。
- 成语出处: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
-
19
塞耳盗钟
- 成语拼音:
- [sāi ěr dào zhōng]
- 成语解释:
- 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
- 成语出处:
- 《吕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
20
鼠盗狗窃
- 成语拼音:
- [shǔ dào gǒu qiè]
- 成语解释:
- 同“鼠窃狗盗”。
- 成语出处:
- 《北齐书·薛掓传》:“杲鼠盗狗窃,非有远志,宜先讨颢。”
* 盗的成语,带盗字的成语,包含盗字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