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字是顿的成语 (22个)

1

抑扬顿挫

成语拼音:
[yì yáng dùn cuò]
成语解释:
抑:降低;挫:转折。形容声音高低起伏;节奏分明;和谐悦耳。一般指音乐、朗诵。有时也指文学作品。
成语出处:
宋 张戎《岁寒堂诗话》卷上:“而子建诗,微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固不可以优劣论也。”
2

茅塞顿开

成语拼音:
[máo sè dùn kāi]
成语解释:
茅:茅草;塞:堵塞。茅草塞路;突然开通了。形容原来心里好像被茅草堵塞着;现在一下开窍了。比喻立刻理解明白。
成语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3

捶胸顿足

成语拼音:
[chuí xiōng dùn zú]
成语解释:
捶:敲打;顿:跺。两拳捶打胸部;两脚跺着地。形容焦急、痛楚、悔恨的神态。
成语出处:
明 李开先《闲居集 昆仑张诗人传》:“有告之者,殊不之信也;已而知其实然,捶胸顿足,若不欲生。”
4

椎膺顿足

成语拼音:
[zhuī yīng dùn zú]
成语解释:
同“椎胸顿足”。
成语出处:
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难怪个个中国青年读《女神》,没有不椎膺顿足,同《湘累》里的屈原同声叫道——哦,好悲切的歌词!”
5

椎心顿足

成语拼音:
[zhuī xīn dùn zú]
成语解释:
同“椎胸顿足”。
成语出处:
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每一循省未尝不椎心顿足,仰天长恸也。”
6

椎胸顿足

成语拼音:
[zhuī xiōng dùn zú]
成语解释:
形容人悲痛、悔恨等时的情状。
成语出处:
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第二节:“无以少异于平时,乃椎胸顿足,痛恨于我国民之心既已死尽也。”
7

指手顿脚

成语拼音:
[zhǐ shǒu dùn jiǎo]
成语解释:
一面指着骂,一面跺着脚。形容蛮横不讲理的样子。
成语出处: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三:“这时她还在那里指手顿脚的撒野,张裕民不管三七二十一,两步抢到她面前,厉声问道:‘你要干什么?’”
8

摇首顿足

成语拼音:
[yáo shǒu dùn zú]
成语解释:
摇着头,跺着脚。非常懊恼或惋惜的神态
成语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摇首顿足曰:‘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必为我国之祸!”
9

撧耳顿足

成语拼音:
[yǎn ěr dùn zú]
成语解释:
用手抓耳,以脚顿地。形容束手无策。
成语出处:
宋·王铚《默记》上卷:“张立于屏风后见之,撧耳顿足。”
10

闷怀顿释

成语拼音:
[mèn huái dùn shì]
成语解释:
成语出处:
11

铿锵顿挫

成语拼音:
[kēng qiāng dùn cuò]
成语解释:
铿锵: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形容音律和谐有力、动听
成语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2回:“这一出戏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了。”
12

豁然顿悟

成语拼音:
[huō rán dùn wù]
成语解释:
同“豁然大悟”。
成语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贾豁然顿悟,曰:‘翁不知贾奉雉即某是也。’翁大骇,走报其家。”
13

抚膺顿足

成语拼音:
[fǔ yīng dùn zú]
成语解释:
抚膺:拍着胸膛;顿足:以脚跺地。形容悲痛或悔恨的样子
成语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四卷:“荆公展转寻思,抚膺顿足,懊悔不迭。”
14

拊膺顿足

成语拼音:
[fǔ yīng dùn zú]
成语解释:
捶胸跺脚。形容哀痛之极。
成语出处:
明·沈鲸《双珠记·母子分珠》:“叹骨肉拊膺顿足,曷胜哀痛。”
15

沉郁顿挫

成语拼音:
[chén yù dùn cuò]
成语解释:
郁:低沉郁积。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
成语出处:
唐·杜甫《进雕赋表》:“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16

捶胸顿脚

成语拼音:
[chuī xiōng dùn jiǎo]
成语解释:
见“捶胸跌脚”。
成语出处:
《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何玉凤]拍着那棺材,捶胸顿脚,放声大哭。这场哭直哭得那铁佛伤心,石人落泪。”
17

搓手顿足

成语拼音:
[cuō shǒu dùn zú]
成语解释:
形容焦急不安的样子
成语出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4回:“‘你要把老爷的大事误了那可怎么好!’说着急得搓手顿足。”
18

搓手顿脚

成语拼音:
[cuō shǒu dùn jiǎo]
成语解释:
形容焦急不耐烦的样子。
成语出处: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34回:“县太爷急的搓手顿脚,叫了签稿,请了刑名师爷,大家斟酌,想不出一个法子。”
* 第三个字是顿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