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读音 中庸的意思
- 中
- 庸
“中庸”的读音
- 拼音读音:
- [zhōng yōng]
- 汉字注音:
- ㄓㄨㄥ ㄩㄥ
- 简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是
“中庸”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中庸 zhōngyōng
(1) [the golden mean (of the Confucian school)]∶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论语·雍也》
(2)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见“四书”
(3) [mediare]∶德才平常;中材
材能不及中庸。——汉· 贾谊《过秦论》
辞典解释
中庸 zhōng yōng ㄓㄨㄥ ㄩㄥ 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礼记.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才德平凡,指一般常人。
《文选.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礼记篇名。相传为子思所作,阐述中庸之道。宋朱熹将其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流行语。中间很臃肿。
如:「人到中年,身材也中庸起来。」
英语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one of the Four Books 四書|四书[Si4 shu1], golden mean (Confucianism), (literary) (of person) mediocre, ordinary
德语 Mäßigung (S), moderat (Adj)
法语 Zhong Yong
网络解释
中庸 (汉语词语)
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内文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作者是谁尚无定论,一说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载于另一说是秦代或汉代的学者所作。宋朝的儒学家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中庸”的单字解释
【中】:[zhōng]1.方位词。跟四周的距离相等;中心:中央。华中。居中。2.指中国:中文。古今中外。3.方位词。范围内;内部:家中。水中。山中。心中。队伍中。4.位置在两端之间的:中指。中锋。中年。中秋。中途。5.等级在两端之间的:中农。中学。中型。中等。6.不偏不倚:中庸。适中。7.中人:作中。8.适于;合于:中用。中看。中听。9.成;行;好:中不中?。这办法中。饭这就中了。10.姓。[zhòng]1.正对上;恰好合上:中选。猜中了。三枪都打中了目标。2.受到;遭受:中毒。中暑。胳膊上中了一枪。
【庸】:1.平凡;平庸:庸言庸行(平平常常的言行)。2.不高明;没有作为:庸人。庸医。庸庸碌碌。3.姓。4.用(多用于否定式):无庸细述。毋庸讳言。5.表示反问;岂:庸有济乎?。庸可弃乎?
“中庸”的相关词语
“中庸”造句
因为采取直入本质的方式,所以佛教浩如烟海的被历代僧人研习,但并不拘泥,故中国的佛教的门派之间没有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这正合乎儒家哲学的中庸之道。
中庸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过犹不及是中庸观的重要内容。
凡事应该讲求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于事无益。
一个毫无嗜好,完全合乎中庸之道的人,简直是妖魔,是没有翅膀的半吊子天使。基督旧教的神话里,天使没有别的,只有头脑。巴尔扎克
思想必须以极端的方法才能进步,然而又必须以中庸之道才能延续。瓦雷里
如果律师都能秉持一种和谐的人文精神,理性的扬弃中庸之道,将传统的人文道德精神融入律师固有的气质,律师将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执两用中是衡量善恶的方法,中和至善是检验中庸之道的标准。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触及的问题过于透彻就没有品尝的口感与深远的意味,表面上虽然不痛不痒,不动声色,却能直指心灵深处。
中国的儒家文化讲究柔中带刚的中庸之道,很适合肖邦这种诗意的音乐。不理解肖邦音乐的人可能会觉得比较柔和,但是深入了解肖邦之后,他的音乐其实是非常激昂的。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中,作为一种根本的处世之道,中庸之道一方面使人们普遍认识到行为的适度性,从而避免过激行为的出现,这使得中国社会有着某种特殊的稳定性,这是它积极的一面。
* 中庸的读音是:zhōng yōng,中庸的意思:中庸 (汉语词语)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内文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作者是谁尚无定论,一说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载于另一说是秦代或汉代的学者所作。宋朝的儒学家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基本解释
中庸 zhōngyōng
(1) [the golden mean (of the Confucian school)]∶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论语·雍也》
(2)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见“四书”
(3) [mediare]∶德才平常;中材
材能不及中庸。——汉· 贾谊《过秦论》
辞典解释
中庸 zhōng yōng ㄓㄨㄥ ㄩㄥ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礼记.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才德平凡,指一般常人。
《文选.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礼记篇名。相传为子思所作,阐述中庸之道。宋朱熹将其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流行语。中间很臃肿。
如:「人到中年,身材也中庸起来。」
英语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one of the Four Books 四書|四书[Si4 shu1], golden mean (Confucianism), (literary) (of person) mediocre, ordinary
德语 Mäßigung (S), moderat (Adj)
法语 Zhong Yong
中庸 (汉语词语)
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内文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作者是谁尚无定论,一说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载于另一说是秦代或汉代的学者所作。宋朝的儒学家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因为采取直入本质的方式,所以佛教浩如烟海的被历代僧人研习,但并不拘泥,故中国的佛教的门派之间没有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这正合乎儒家哲学的中庸之道。
中庸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过犹不及是中庸观的重要内容。
凡事应该讲求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于事无益。
一个毫无嗜好,完全合乎中庸之道的人,简直是妖魔,是没有翅膀的半吊子天使。基督旧教的神话里,天使没有别的,只有头脑。巴尔扎克
思想必须以极端的方法才能进步,然而又必须以中庸之道才能延续。瓦雷里
如果律师都能秉持一种和谐的人文精神,理性的扬弃中庸之道,将传统的人文道德精神融入律师固有的气质,律师将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执两用中是衡量善恶的方法,中和至善是检验中庸之道的标准。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触及的问题过于透彻就没有品尝的口感与深远的意味,表面上虽然不痛不痒,不动声色,却能直指心灵深处。
中国的儒家文化讲究柔中带刚的中庸之道,很适合肖邦这种诗意的音乐。不理解肖邦音乐的人可能会觉得比较柔和,但是深入了解肖邦之后,他的音乐其实是非常激昂的。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中,作为一种根本的处世之道,中庸之道一方面使人们普遍认识到行为的适度性,从而避免过激行为的出现,这使得中国社会有着某种特殊的稳定性,这是它积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