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的读音 国史的意思
基本解释原指当代人修纂的本朝实录和本朝历史,后泛指一个朝代的历史。国之史官。辞典解释国史 guó shǐ ㄍㄨㄛˊ ㄕˇ 一国或一朝代的历史。 《隋书.卷三三.经籍志二》:「命司徒崔浩,博采旧闻,缀述 国史。」
掌记国史的史官。 《诗经.大序》:「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 国
- 史
“国史”的读音
- 拼音读音:
- [guó shǐ]
- 汉字注音:
- ㄍㄨㄛˊ ㄕˇ
- 简繁字形:
- 國史
- 是否常用:
- 是
“国史”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原指当代人修纂的本朝实录和本朝历史,后泛指一个朝代的历史。国之史官。辞典解释
国史 guó shǐ ㄍㄨㄛˊ ㄕˇ 一国或一朝代的历史。
《隋书.卷三三.经籍志二》:「命司徒崔浩,博采旧闻,缀述 国史。」
掌记国史的史官。
《诗经.大序》:「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网络解释
国史
被誉为五千年“国史”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新中国成立后整理出版点校本,是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古籍整理出版项目,但由于当时政治、经济、学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点校本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和缺憾。2005年,中华书局着手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修订准备工作。今年7月11日,第四次修纂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预计2015年全部完成。
“国史”的单字解释
【国】:1.国家:国内。祖国。外国。保家卫国。2.代表或象征国家的:国徽。国旗。国花。3.在一国内最好的:国手。国色。4.指本国的,特指我国的:国产。国术。国画。国药。5.姓。
【史】:1.历史:史学。近代史。世界史。有史以来。2.古代掌管记载史实的官。3.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中的第二类:史书。史部。4.姓。
“国史”的相关词语
“国史”造句
董狐秉笔直书的事迹,实开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河。
日本皇军中国专家主张把中国史斩头去尾。
方志修纂大多采用自上而下的官修形式,统一的编纂体例,在编修中重视援引国史编纂的方法和要求。
修国史是为了彰善瘅恶,信今传后。
五月癸亥,诏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
以说书体制,评点三国史,借古喻今。
与目前地瘠民贫,纵观数千年中国史,从未有如北方那样出现过威胁中原王朝民族的西北相比,黄琼心中认为真正称得上朝廷心腹大患的是东南边。
而当今海内学界不胫而走的域外中国史论著,大多是以理论和解释见长的作品。
* 国史的读音是:guó shǐ,国史的意思:国史 被誉为五千年“国史”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新中国成立后整理出版点校本,是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古籍整理出版项目,但由于当时政治、经济、学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点校本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和缺憾。2005年,中华书局着手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修订准备工作。今年7月11日,第四次修纂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预计2015年全部完成。
基本解释
原指当代人修纂的本朝实录和本朝历史,后泛指一个朝代的历史。国之史官。辞典解释
国史 guó shǐ ㄍㄨㄛˊ ㄕˇ一国或一朝代的历史。
《隋书.卷三三.经籍志二》:「命司徒崔浩,博采旧闻,缀述 国史。」
掌记国史的史官。
《诗经.大序》:「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国史
被誉为五千年“国史”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新中国成立后整理出版点校本,是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古籍整理出版项目,但由于当时政治、经济、学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点校本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和缺憾。2005年,中华书局着手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修订准备工作。今年7月11日,第四次修纂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预计2015年全部完成。【国】:1.国家:国内。祖国。外国。保家卫国。2.代表或象征国家的:国徽。国旗。国花。3.在一国内最好的:国手。国色。4.指本国的,特指我国的:国产。国术。国画。国药。5.姓。
【史】:1.历史:史学。近代史。世界史。有史以来。2.古代掌管记载史实的官。3.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中的第二类:史书。史部。4.姓。
董狐秉笔直书的事迹,实开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河。
日本皇军中国专家主张把中国史斩头去尾。
方志修纂大多采用自上而下的官修形式,统一的编纂体例,在编修中重视援引国史编纂的方法和要求。
修国史是为了彰善瘅恶,信今传后。
五月癸亥,诏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
以说书体制,评点三国史,借古喻今。
与目前地瘠民贫,纵观数千年中国史,从未有如北方那样出现过威胁中原王朝民族的西北相比,黄琼心中认为真正称得上朝廷心腹大患的是东南边。
而当今海内学界不胫而走的域外中国史论著,大多是以理论和解释见长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