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闻不如目见的意思 耳闻不如目见的读音和出处

  • ěr
  • wén
  • jiàn
成语名称
耳闻不如目见
成语拼音
[ěr wén bù rú mù jiàn]
成语解释
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比喻亲身感受比传闻可靠。
成语出处
汉 刘向《说苑 政理》:“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成语例句
就行也不是话,再住也不是话,口说无凭,耳闻不如目见,我背了马,且请师父亲去看看。(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八回)
是否常用
常用成语
感情褒贬
中性成语
成语词性
复句式;作补语、分句;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结构类型
主谓式成语
形成年代
古代成语
标准拼音
不,不能读作“bú”。
繁体字形
耳聞不如目見
英文翻译
Seeing is better than hearing
成语故事
成语接龙
“耳闻不如目见”成语接龙
成语分类
主谓式成语 六字成语 比如的成语 E开头的成语
成语关注
耳朵 听到 不如 眼睛 看到 比喻 感受 传闻 可靠

成语耳闻不如目见

“耳闻不如目见”的单字解释

】:1.耳朵:耳聋眼花。耳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3.位置在两旁的:耳房。耳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耳。技止此耳。
】:1.听见:听而不闻。耳闻不如目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见闻。新闻。奇闻。3.有名望的:闻人。4.名声:令闻。秽闻。5.用鼻子嗅: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6.姓。
】:[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现”,出现,显露。2.古同“现”,现存。

“耳闻不如目见”的反义词

“耳闻不如目见”的近义词

“耳闻不如目见”的相关成语

“耳闻不如目见”的关联成语

“耳闻不如目见”造句

这位想必就是云梦国的齐宗师吧,果然器宇不凡,耳闻不如目见

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刘向 

真是耳闻不如目见。今年去乡下探亲,才发现我国农村变化有多大。

真是耳闻不如目见,今天暑期,我们去工厂和农村做调查,才亲身体会到改革开放政策给我国城乡带来的巨大变化。

当然,“耳闻不如目见”这句话的原意是指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那样可靠,这是完全正确的。

耳闻不如目见,吾曹目见,何可共辨!

秦梦瑶听凌月华说起陈煦接骨的手法,不过耳闻不如目见,此时一见,她叹为观止。

不愧是第8小队的大脑,居然能从这些小的信息里面分析出来这么多的事实,真是耳闻不如目见啊。

既然是奖励,那必然是好东西,可以暂时不用去想它,如果真按照那个洛凌天子爵的话来说,剧情结束自己回到新世界便可以知道这一切,毕竟,耳闻不如目见

* 耳闻不如目见的意思 耳闻不如目见的成语解释 阿鼻地狱的拼音、词性、造句、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成语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