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唐教坊曲名。
唐教坊曲。刘禹锡、白居易并作七言绝句体,五代时起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乐章集》名《浪淘沙令》,入“歇指调”,前后片首句各少一字。复就本宫调演为长调慢曲,共一百三十四字,分三段,第一、二段各四仄韵,第三段两仄韵,定用入声韵(唐宋人词,凡同一曲调,原用平声韵者,如改仄韵,例用入声,原用入声韵者,亦常改作平韵)。《清真集》入“商调”,韵位转密,句豆亦与《乐章集》多有不同,共一百三十三字,第一段六仄韵,第二、三段各五仄韵,并叶入声韵。
浪淘沙(钦谱)简介
唐教坊曲名。
浪淘沙(钦谱) 格律一 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 皇甫松
蛮歌豆蔻北人愁 蒲雨杉风野艇秋 浪起鵁鶄眠不得 寒沙细细入江流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此与宋人《浪淘沙令》、《浪淘沙慢》不同,盖宋人借旧曲名,另倚新腔。此七言绝句也。
按《浪淘沙》词创自刘、白,刘词九首与此同,惟白词六首皆拗体耳。
浪淘沙(龙谱)简介
唐教坊曲。刘禹锡、白居易并作七言绝句体,五代时起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乐章集》名《浪淘沙令》,入“歇指调”,前后片首句各少一字。复就本宫调演为长调慢曲,共一百三十四字,分三段,第一、二段各四仄韵,第三段两仄韵,定用入声韵(唐宋人词,凡同一曲调,原用平声韵者,如改仄韵,例用入声,原用入声韵者,亦常改作平韵)。《清真集》入“商调”,韵位转密,句豆亦与《乐章集》多有不同,共一百三十三字,第一段六仄韵,第二、三段各五仄韵,并叶入声韵。
浪淘沙(龙谱) 格律一 格一(七言绝句式,仄起) 刘禹锡
日照澄州江雾开 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引 尽是沙中浪底来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中平仄句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此用仄起式。亦有用平起者,与七绝平起式全同。
浪淘沙(龙谱) 格律二 格一(七言绝句式,平起) 皇甫松
滩头细草接疏林 浪恶罾船半欲沉 宿鹭眼鸥非旧浦 去年沙觜是江心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搜韵君按:依格一(七言绝句式,仄起)附注,引原书例词,补该词格。
浪淘沙词牌名古诗词(307首)
1
《浪淘沙》 宋代·葛胜仲
歌阕斗清新。
檀板初匀。
画堂新筑太湖滨。
好是黄花开应候,聊宴亲宾。
上客即逢辰。
况是青春。
上林开宴锡尧尊。
今夜素娥真解事,偏向人明。
月亮
1
《浪淘沙》 宋代·葛胜仲
娱老小亭新。
丹垩初匀。
万枝金菊绕溪滨。
折向华堂遮醉眼,聊用娱宾。
红烛夜香辰。
广坐生春。
月波新酿入芳尊。
好向花前拚烂醉,不负承明。
1
《浪淘沙》 宋代·赵子发
约素小腰身。
不奈伤春。
疏梅影下晚妆新。
袅袅娉娉何样似,一缕轻云。
歌巧动朱唇。
字字娇嗔。
桃花深处一通津。
怅望瑶台清夜月,还送归轮。
1
《浪淘沙》 宋代·周紫芝
落日在阑干。
风满晴川。
坐来高浪拥银山。
白鹭欲栖飞不下,却入苍烟。
千里水云寒。
正绕烟鬟。
拍浮须要酒杯宽。
天与吾曹供一醉,不是人间。
1
《浪淘沙》 宋代·李祁
拍手趁西风。
惊起乖龙。
青山绿水古今同。
唯有一轮山上月,长照江中。
一点落金钟。
浑似虚空。
道人不住有云峰。
但是人家清酒瓮,行处相逢。
中秋节风俗
1
《浪淘沙》 宋代·吕本中
柳色过疏篱。
花又离披。
旧时心绪没人知。
记得一年寒食下,独自归时。
归后却寻伊。
月上嫌迟。
十分斟酒不推辞。
将为老来浑忘却,因甚沾衣。
1
《浪淘沙》 宋代·吕本中
柳塘新涨。
艇子操双桨。
闲倚曲楼成怅望。
是处春愁一样。
傍人几点飞花。
夕阳又送栖鸦。
试问画楼西畔,暮云恐近天涯。
1
《浪淘沙》 宋代·赵鼎
玉宇洗秋晴。
凉月亭亭。
梦回孤枕琐窗明。
何处飞来三弄笛,风露凄清。
曾看玉纤横。
苦爱新声。
由来百虑为愁生。
此夜曲中闻折柳,都是离情。
1
《浪淘沙》 宋代·蔡伸
楼下水潺湲。
楼外屏山。
淡烟笼月晚凉天。
曾共玉人携素手,同倚阑干。
云散梦难圆。
幽恨绵绵。
旧游重到忍重看。
负你一生多少泪,月下花前。
1
《浪淘沙》 宋代·吕渭老
倚枕数更筹。
清夜悠悠。
竹风荷露小窗秋。
往事迷人浑不省,总是离愁。
无赖是横眸。
济楚风流。
一时搂揽著心头。
调数梦魂将我去,明月重楼。
1
《浪淘沙》 宋代·吕渭老
凉露洗秋空。
菊径鸣蛩。
水晶帘外月玲珑。
烛蕊双悬人似玉,簌簌啼红。
宋玉在墙东。
醉袖摇风。
心随月影入帘栊。
戏著锦茵天样远,一段愁浓。